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《经济参考报》21日发表桂涛撰写的报道《新冠疫情或加速自动化进程》。全文如下:
疫情让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,也加速了行业转型,其中一些变化也许是永久性的,比如自动化。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,许多很容易被机器替代的工作岗位被替代了。随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不断显现,企业通过加速、加深自动化进程降低人工成本和风险的大趋势日渐明晰。
首先,资本逐利和避险的本能让企业家们不得不推进自动化,既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中降低人工成本,又为下一场流行病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准备。显然,机器比人更不容易生病。
特别是受疫情影响,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一些战略性产业供应链重新布局时,使用机器更具成本优势。再比如石油产业,在疫情与油价暴跌的双重因素下,自动化更是不可避免。
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认为,从欧美劳动力成本来看,产业链条必须调整,“只有自动化才能实现本地化和区域化”。
其次,疫情在一段时间内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造成冲击,一些服务业可能会加速推进机器替代人的进程,催生更多的机器人快递员、餐厅机器人服务员,医疗领域的自动化也会加速。事实上,正在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医院看护新冠肺炎病人的“机器人护士”汤米,北京某火锅品牌推出的无洗菜工、无配菜员、无传菜员的“无人餐厅”等等,已经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。
位于格拉斯哥的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者杨尔辅说,疫情加速许多领域的自动化,也给那些专注于工业自动化研究的科技人员启示,疫情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影响,将成为今后机器人自动化方面重要的研究方向。
不过,机器替代人、自动化生产替代手工生产,这一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对自身被机器替代的焦虑。
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地,早在19世纪初,英国就发生了反抗工业化的“卢德运动”。当时,被机器夺走饭碗的工人们在一名叫内德·卢德的织布工的带领下砸毁了织布机。如今,还有英国劳工组织提出征收“机器人税”。
《金融时报》专栏作家卡尔·弗雷最近提出,从近代历史看,每一次经济大萧条都会加深人们对自动化的焦虑。他预言,“后疫情时代”,更多低收入工作将在自动化进程中消失,因为那些高端工作不仅难以被机器替代,也不容易受疫情冲击。
- 相关新闻
- 公办小学7月5日—7日预报名
- 持刀入室劫财劫色作案20余起
- 认领丢失手机意外发现“婚外情”
- 淄博将建长途汽车北站
- 玉黛湖首届民俗庙会将举行
- “全城热恋 缘启龙城”高端相亲会6月28日
- 桓台开通611路首条大公交
- 中国罗麦领智自主创业论坛峰会在淄博召开
- 2014年新春淄博花灯展元旦开幕
- 酒肉吧尚美店今日开业
- 省人大农委来淄博市进行《水法》执法检查
- 边江风提名为桓台县人民政府县长候选人
-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
- 闫桂新提名为淄川区人民政府区长候选人
-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
- 淄博三个区县“一把手”走马上任
- 徐培栋拟担任淄博市政协副主席
- 淄博市政府领导同志工作分工公布
-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
-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